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粗制滥造”的中国大刀,为何却在抗日年间战无不胜

“粗制滥造”的中国大刀,为何却在抗日年间战无不胜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大刀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鬼子的噩梦,其中最出名的要数29军大刀队。它组建于1933年,当时日军攻占喜峰口,他们凭借亮晃晃的大刀片子,与敌人进行白刃战。

  强悍的大刀队战士,一度让疯狂的日本鬼子丢了魂。当时的日本媒体甚至这样报道:日本武士道创建以来,武士们的荣誉,在大刀队面前,变得荡然无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因此传遍大江南北。

  当时29军使用的便是“破锋八刀”,是为大刀设计的八套刀法。由马凤图先生始创,由西北军传入内陆,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在武士道中使用的武士刀,在明朝时就有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经过长期与倭寇的斗争发现,普通的明朝士兵手持刀剑与日本武士道剑术搭配武士刀,是非常难以抗衡的。

  究竟谁才是战场上最能打的呢?我们先从到刀本身的质地来看看,武士刀采用现代钢铁工艺,而当时大刀采用的是包钢技术,在工艺上与武士刀差了一大截。武士刀相比大刀重量较轻,重量2斤半不到。而大刀的重量在7斤半左右,13斤的大刀也大有人在用。武士刀的质地轻,符合武士道招数多变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刀用起来颇显吃力,利用这一特点,“破锋八刀”的设计简单易学,而且招式没有武士道的繁琐,在战争中很实用。而且大刀势大力沉,普通的武士刀,如果不使用双手持刀,很难抵抗大刀的砍击。大刀质地差,非常容易被砍出凹槽,而利用这种特性,聪明的战士往往可以控制敌人刀的走向,从而将其劈杀。

  其实,在二战中,大多数军队除了匕首等武器,没有专门的佩刀。日军在喜峰口一战后,才开始大量的在作战部队中开始配刀。大刀这种笨重的武器,在制造业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唯一的选择,这种笨重的武器是当时抗战士兵的一个象征。大刀虽然工艺上不如武士刀,但实战中,有很好的效果。大刀比较坚固,被武士刀砍击后,会出现卷刃,但不影响大刀的整体使用。

  而武士刀最大的缺点是轻薄,在被大刀砍击后,容易出现致命的损伤,比如折断等。中国大刀出现刀体被折断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而且相比较武士刀复杂的工艺,大刀比较容易修复。在长期的战斗中,大刀的刀法不断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少“一招鲜”的招式。比如,应对大刀在速度上比武士刀慢的问题上,大刀直接照敌人的身体斜向劈砍,使对方格挡。

  由于大刀力量较大,很大一部分会传导到敌人的武士刀上,对方一不小心可能会撒手,这时从敌人的间隙,穿插到身后,来个开膛,那真的是可以叫做“透心凉”了。其实,相比较武器,拿刀的人更为重要。当时白刃战中,奋勇杀敌的前辈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畏强敌的精神,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真功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粗制滥造”的中国大刀,为何却在抗日年间战无不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