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和输送干部

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和输送干部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长期斗争,不仅需要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更重要的还在于根据地的巩固。然而,当时的抗日干部力量还不能满足建设巩固根据地的需要。特别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对日作战并开辟抗日根据地后,随着部队的迅速发展和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干部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形势变化和党的任务的转换,原有的干部也需要学习提高,这就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此时,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因实行彻底的抗日民主政策,成为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不畏艰难,奔赴延安。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71%,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因此,适应抗战需要,培养抗日干部,特别是把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培养成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在遵循“干部教育第一”的原则下,根据中国革命与陕甘宁边区的实际,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包括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中央研究院、军事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抗日根据地干部在这些“窑洞大学”里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学校的领导大多是久经考验的老干部,教师多是来自全国的名流学者,甚至不少领导干部也走上讲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都到抗大讲过课。学校把转变学员的思想、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学以致用、言行一致的教学方针。学员在这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抗战时期敌我友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等。经过短期学习后,学员被派往各抗日根据地,成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

  此外,陕甘宁边区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干部在职学习制度。边区党委、边区中央局、中共中央西北局分期培训边区县区干部;在边区师范、三边师范、绥德师范等学校附设行政人员训练班,培训干部;各县每年冬季都举办区乡干部训练班,培训区乡干部。这些都对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先后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政治、军事干部及大批的文化和技术干部,并在抗战胜利的前夕,派出由百余名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艺工作团到各解放区工作。这些从陕甘宁边区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干部,不仅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各项事业的骨干,而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任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和输送干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