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随笔 > 千年古窑展新颜――探访福建建窑遗址

千年古窑展新颜――探访福建建窑遗址

王成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城区出发,一路上墨绿色的山岭蜿蜒而过,半个多小时车程之后进入水吉镇,只见建盏生产、销售店铺分列道路两旁,货架上斑纹绚烂的建盏依稀可见。

  建窑遗址就坐落在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旁,这片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窑址,呈环状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乾等低矮的山坡上,如今已被层层叠叠的植被覆盖。2001年6月,建窑遗址被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90年代,大路后门一处斜长135.6米的窑炉被发掘,成为建窑遗址的标志性窑址。记者在遗址外看到,护栏外竖起了高达数米的围墙,沿着古窑炉曲折向上的形态,修建起青砖堆砌的梁柱、黑瓦堆叠的盖顶和水泥铸造的护栏,护栏两边建有步道,可供参观者拾级而上。

  这处掩映在青山翠林之间的古窑炉,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脊之上,曾孕育了建盏烧制的巅峰技艺。古窑炉中陈列的旧时破碎的匣钵,形态多样,可以装下撇口、束口、敛口、敞口等胚胎,多处匣钵上还留有旧时工匠的指纹。窑炉外侧的投柴口呈椭圆形,其中多个仍保存完好,令人不难想象这里旧时的繁忙景象。

  “建盏原料是就地取材的黏土,经揉泥、拉坯、上釉等工序后装窑,之后在投柴口投入松木,一层一层烧制。”遗址管理员邱家义说,“窑炉内温度最高时超过1000度,通过控制温度变化,造成建盏缤纷多彩的花纹,这样的窑炉一次烧制可达10万件,但成品率却低至10%至20%,最差时可能‘全军覆没’。”

  宋末元初之后,曾盛极一时的建盏制作工艺,遭遇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重放异彩,建窑遗址也在沉睡近千年之后重新面世。

  建阳区文体新局局长徐卫兵介绍说,自2013年以来,当地已争取国保建窑遗址保护专项资金650万元,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巡查队伍,坚决打击盗挖、破坏行为。记者在大路后门窑址看到,窑炉内安装了8个监控摄像头,多处张贴着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外围墙正在进行改造,也将成为公布政府相关规定的公告栏。

  如今,建窑遗址成为一枚“金质名片”,勃兴建盏产业、传承建盏文化,正从这里重新出发。邱家义当遗址管理员20多年了,他说:“大路后门遗址刚修建时,三个月没有一个人来。现在不一样了,参观的人逐年增多,还经常有国外的建盏爱好者不远万里赶来,这说明建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记者采访时,恰好碰到前来参观遗址的日本建盏界人士郭大植。他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到建窑遗址来瞻仰,建盏文化在日本颇受推崇,他此行计划与建盏生产企业洽谈,选送优秀建盏产品到日本举行展览。

  “建窑遗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建盏产业发展的根脉。”建阳区委宣传部长刘寒表示,建阳区将进一步强化遗址保护,深入挖掘建盏文化潜力,充分发挥建窑建盏发源地的优势,培育壮大建盏产业。

责编:韩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千年古窑展新颜――探访福建建窑遗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