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66历史网欢迎您!(66613.net)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特征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特征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武汉会战地图

  武汉会战后,中国东北的全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西北、华东、华南的一部地区被日军占领,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国民政府丢失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国土、中部地区大部分重要城市,被迫迁都重庆,但仍拥有西北、西南两大后方,同时,中国军队主力未被日军消灭。中日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

  (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及时调整对华政策。

  针对国民政府,日本改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完全依靠武力迫使其投降的策略,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一方面,日本政府大肆宣扬“中日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加紧与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的勾结,积极诱惑其投降,使其成为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工具,进一步削弱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国民政府内部的抵抗派,则辅之以军事打击手段。武汉会战后,日军继续沿南浔线、粤汉线南下,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相继爆发。南昌、岳阳等城市相继沦陷。同时,日军积极沿长江西进,企图突破中国军队巫山防线,夺取重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对于发展迅速的中共敌后抗日武装,日军将主要兵力从正面战场抽调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控制。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扫荡、大清乡”运动,打击敌后抗日力量。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和“三光政策”,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人员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大扫荡”

  (二)、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国共合作面临破裂。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进展迅速,华北、华东、华南沿海相继沦陷。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内部一部分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景悲观失望,妄想“曲线救国”。在日本政府大肆诱降下,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国投敌,随后建立汪伪政府,最终沦为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工具。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同时也给抗战局势造成恶劣影响!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做出重大政策调整,由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共合作抗日变为“溶共、限共、防共、反共”。国民党内部顽固势力抬头,在全国各地大肆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中尤以“皖南事变”为代表。此后,国民政府开始放弃对中共武装的支持,并取缔部分八路军驻后方办事处,国共关系空前紧张,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临破裂。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提出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概念。

  为消除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国投敌造成的恶劣影响,打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在华北地区发起“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国人坚持抗战的信心。同时,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各地大肆制造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及时披露事件真相,积极争取国内民众、国民党左派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军事上,则坚持抗战,从而避免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破裂,有利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针对日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灭亡中国,而中国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日本赶出中国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战略空间,还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能够维持长期抗战,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缺乏,难以维持长期战争消耗的国情,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就提出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概念,并指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具有以上三个主要特征是由中日两国的国情所决定。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同时它也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前的准备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抗日战争纪念网立场。)


  百团大战地图

  毛泽东《论持久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主要特征

微信扫码分享